記得小時候最快樂的時光就是發呆,有時是很舒服地空白著,有時像印度電影「心中的小星星」中的小男生一樣,做著繽紛超幻想的白日夢。
夜診, 一個月回診一次的老病人,照例帶著他的幽默風趣,眉宇間卻多了一絲極難察覺的波折。診完脈,一開口就提到他的西醫師提醒他要注意吃飯速度和工作壓力,這些都會導致他的腸胃系統與情緒困擾更為紊亂,但他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。 談著談著,提到了「念一轉,世界就不同了」的想法,但稱呼為轉念其實不太貼切,倒是「一念一世界」保留了真實的原意。
《莊子.大宗師》提示:分清可以影響及不可影響的事。 期待許久的課,隨著叔叔的娓娓道來,很多點都不禁笑出來,也忍不住一直點頭。而且神奇的是,去上課的路上腦子居然不斷冒出一些新的體悟。還有三天的課,都等不及了~
一切都要從學長那句「我不想做老中醫」開始說起。 學長是一位門診量蒸蒸日上、又熱中於中醫理論與中醫教學的主治醫師,家庭幸福美滿,一直非常有目標原朝自己想要的人生努力邁進,又不斷超越自己的神人。這樣的人,想當然爾,一定會成為像馬光亞老師一樣,書畫一絕、溫文儒雅、到老仍持續診務的一代名醫啊!一句「我不想做老中醫」,敲醒我:原來成為老中醫不一定是一位中醫師的宿命使命。(當然啦,可以財務自由,又把中醫當興趣...
傷科手感的建立,不諱言,需要大量而細膩的經驗。在累積的過程中,時常充滿困惑,前一次的體會不見得可以在這一次用上,有時會有界線有時卻毫無邊際。累積許多臨床經驗後,面對眾多不同的體型結構,約略粗分為四大類的體格,在治療的手感上有不同層次的體會與訓練重點,稍作心得記錄。
初學軟傷科手法的舊文,現在的心境又不同了,但這是珍貴的學習歷程,是以保留下來,激勵自己持續精進。
四診之中,問診是得到許多訊息的方式之一,但眾多線索的重要程度落差很大,有賴提高問診技巧,才能在紛雜的資料中,得到醫者需要的關鍵資訊。問初診時很常碰到一種情況,就是患者跟實習醫師講的和主治醫師講的不同,這種落差有時是因為問診技巧的差異所導致的。 在這裡分享三種問診要注意的小技巧,希望能提高問診的精確度。
跟診跟得好,學到許多寶;跟診跟不好,無聊又煩惱。跟診一直是學習中醫時很寶貴的一環。如果沒有準備好就開始跟診,沒有收穫不打緊,時間(人生最寶貴的資產之一)卻白花花地浪費了。 到底要如何增加跟診學習的效率呢?跟診前中後各有兩個好方法可以試看看哦。
學習中醫的路上,跟診是很重要的一環。但是,跟診有時候是很無聊又耗時的事情,尤其當你看不懂主治醫師是怎麼處置與用藥時,很容易跟到睡著或滑手機看看臉書有沒有人回應你的貼文。有心想學的人常因抓不到重點,經過半年甚至到course快結束了,才發現要怎麼學、要學什麼。
想當年剛當intern的時候,覺得跟診最緊張刺激的事就是問初診。要在短時間內問完,考驗的是與病人的互動、診察的精準度,最後還要自擬處方,感覺腦袋都被掏空了,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。